EXPERIMENTALART
在线咨询

2022-12-06

艺术教育研讨会——如何在教育与艺术之间建立有效的连接

  • 时间 2018-09-22
  • 地点 北京

2018丽娟实验艺术三年展成功开幕后,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教育界、艺术教育界知名的学者与专家们在展览现场举行了一场主题为《如何在教育与艺术之间建立有效的连接》研讨会。让我们来回顾下现场,在各位教育与艺术教育领域的学者、专家的思想交流碰撞下,他们的发言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Unit 1

科幻作家

郝景芳

作品《北京折叠》

获第74届世界科幻大会

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曾出版长篇小说《流浪苍穹》

《生于一九八四》,

创立儿童通识教育项目“童行学院”

 

在丽娟实验艺术三年展上看完孩子们的作品,给我一种打开想象的感觉,你会觉得怎么还能从这样的角度去想,太不可思议了,也给我们大人非常多的启发。我一直觉‍‍的孩子去学艺术,从一开始就可以让孩子自由去创作,然后他在长大的过程中再慢慢‍‍磨练技巧,而不是像‍‍传统的教育思路是先去学技术,把技术学到一百分以后,再去创作,而那个时候的你已经不会创作了。

 

所以我觉得有丽娟实验艺术教育这样一个机构特别好,它这种从0到1的过程,就像是一个种子破土的一个过程,未来你‍‍的技巧学得再好,没有一个从内而外的一个创作过程也是无用。丽娟实验艺术三年展的作品一看就是能够让孩子把想法破‍‍土而出的过程实践出来,这个是我觉得教育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创造是一个把内心想法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从开始就在进行的,所以我自己对于这样的一种教育理念是非常认同的。让孩子‍‍把他的自我表达出来,然后‍‍把他的想法‍‍生发出来,‍‍这个是我觉得艺术教育最重要的。

 

 

 

Unit 2

独立教育学者

 

 

钱志龙

独立教育学者、探月学院督学

惠灵顿中国理事、艺美基金会理事长

北京中国学中心董事

 

出版书籍:

《校长日记—我在美国做校长》

《熊掌和鱼—图解中西方教育的异路与同归》

《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

《熊掌和鱼II—国际教育的门里门外》

 

 

人到中年我才开始拼了命的亲近艺术,因为童年时的擦肩而过。我也常常反思中国的艺术教育到底在哪些地方做错了?原来那么爱画画的孩子怎么后来就不爱了呢? 我们小时候都写过毛笔字,怎么后来都不写了呢?很有可能是教学方法出了问题。老师一上来就跟我们说那些章法性的东西,说一大堆规矩,这个不行,那个不对。先写100个“一”,再写100个“二”,谁还跟你玩?

 

我曾经尝试着用我自己摸索的学书法的过程去跟孩子说,你们先不要担心捏笔的姿势,咱们先不说“蝉头燕尾、柳骨颜筋“,咱们可以先从篆书开始,甚至先从甲骨文开始,先从那些跟符合孩子们的天性和审美情趣的图像文字开始。一开始时不要过分强调技法,他如果爱上了这件事,持之以恒的练习,技法自然会精进的。启蒙太重要了,丽娟实验艺术教育的方式就是让孩子们用符合万物生长规律的方法去学艺术,不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作的热情。

 

我们现在既不能用戒尺打手心,也不能让他们不受任何干扰心无旁骛的去练字,如果我们还用以前那种拜师学艺的做法去教,在当代的语境下,可能会事倍功半。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把孩子推得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在孩子们这个发展阶段,保护他的兴趣,让他不受太多拘束的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在的去做他喜欢的事情,才是重中之重。

 

 

 

Unit 3

美术教育专家

 

段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美术教育系副主任、美术教育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理论、

教学法、现当代艺术文化及教育等

 

 

非常高兴能在这里表达自己对艺术教育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其实刚才在私底下和几位老师一直在交流,对中国的艺术教育尝试给出自己的一些理解——就我个人来看,儿童艺术对于十岁之下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用艺术的方式来说话。”这种‘说话’不是演讲或者是写作那种说话。这种抽象意义的‘说话’,其实就是表达孩子对生活的一种认识和理解,传达想法和观念,更多是用艺术来诠释自己对世界的一种看法。

 

其实,人的大脑就相当于一个蓄水池,一边是信息的输入,一边是信息的输出。然而由于年龄原因,在输出和表达方面儿童的语言逻辑还不是太成熟,自然艺术或者美术就成为很重要的一个表达的途径——通过美术,儿童可以诠释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这种感受和认识是基于他们的生活经验的。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的一个例子。想必也是很多家长困惑的地方——经常有些家长问:为什么我的孩子画嘴巴总是弯弯的,只有一条线,而不能画出有变化的嘴巴的形状?对此,罗恩菲德是这么说的:有一个很好的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给孩子一块糖,这个糖还不是软糖,是硬糖。这个作用是什么?就是要让儿童的嘴巴里面含上这块糖,来感受一下硬糖和牙齿、牙龈、嘴唇的碰触,当他有了感受、有了体验,有了切身的经历后,才能够去通过绘画这种方式把它表现出来。所以如果艺术脱离孩子的生活体验和活生生的生命经验,这样的艺术注定是僵化的

 

丽娟实验艺术三年展作品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孩子对生长这件事已经多少有了一种认识因为孩子本身自己也在生长,由小个子变成高个儿的,身材由纤瘦变壮实……当然,生长又不能狭隘、单一化的理解。因为生长也是个抽象性概念。儿童美术教育中,借助生长这个主题,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去认识了自己,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周边的生活与世界,同时也借助美术的方式把这个想法表现出来。这种途径很多元化,可以是画画,也可以有拼贴,还可以做一些构成性作品。作品的形式可以有很多,这是因为儿童们对生活的理解也可以是很个性化和异常丰富生动的,这就是实验艺术的价值!

 

丽娟教育的课程更多是注重孩子内在的心灵世界和素养的生成。这和现在学校强调的核心素养教育方向是一致的——从以前的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现在关注三维学习目标,然后由三维来生成孩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从这点来看,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正确引导下,中国学校美术教育总体是在慢慢的一点一点地变好。然而,学校教育的有限性还是存在的,比如:一节课时间有限、材料工具有限……而校外美术教育其实在这些方面可以做到互补,希望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能够联手互动,共同为了孩子真正的成长和素养能力的提高而努力!

 

 

 

Unit 4

创新教育观察者

 

马志娟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创新教育交流会理事

《为生活重塑教育-中国的教育创新》主编

 

 

我是一个创新教育的观察者,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想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做母亲的体验,跟大家做个交流。做家长应该都能体会到,孩子小的时候有很多可能性,所以我们都愿意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在这过程当中,不免会送孩子去各种兴趣班,但学下来美好的初衷往往会变形,孩子失去兴趣,家长也焦虑。

 

多少家长,在孩子在学钢琴、上奥数课时,自己在后面跟着做笔记,回家继续辅导监督。时间碎片化、来回接送和额外的学业压力对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生活质量都有影响。我在工作中接触到不同形态的教育创新项目和机构,培训行业尽管实力大到可以上市,教育的创新却不多见。

 

很多培训机构,进去之后,从前台到销售到教师,很少能传递出他们机构声称的教育理念,他们个体与机构是脱离的。但在丽娟实验艺术教育,我能从老师的言谈举止感受到这个机构的专业和温度,感受到他们自己长出来的一种相对恒定的文化。相比起很多萌芽中的创新机构来说,丽娟难得可贵既有前瞻的理念,也有足够扎实的专业和积累作为支撑。

 

把孩子送去丽娟教育,还会增加一点幸福感。丽娟教育不功利、不焦躁的文化对家长会形成良性的暗示,像我这样没有任何艺术基础的家长来到这里,会感受到艺术的滋养和接纳,而不是被拒之门外。另外,孩子在这里不会被粗暴和过度评价,她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她享受在工作室的时光。这是一个家长和孩子都能共度美好时光、共同成长的地方。

 

希望丽娟教育未来能发展为一个全日制的学校,如果说这个目标尚且遥远,那希望丽娟教育可以帮助更多学校提升艺术教育。

 

 

 

Unit 5

青年艺术家

 

 

蒙志刚

青年艺术家、自由撰稿人

曾于今日美术馆举办个展《不进城》

近年创作善以声光素材解悖传统与当代、

神话与科学诸话题

 

 

作为70后,我们从小只有美术是没有艺术的,当年我们学美术内容也是国家制定的,美术是一种技术、技艺,而真正的艺术是寻求自由的。所以我很幸运在这个年代可以由美术进入艺术这道门,然后很有幸又认识丽娟老师。从去年收到邀请到丽娟教育做一些与当代艺术相关的艺术课程-声音艺术。

 

艺术家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很高尚的职业,我有三个理想,第一个理想是当宇航员,因为70后我们那个年代科普做的很好,对未来、科幻充满想象;第二个理想就是当艺术家,现在已经实现;第三个理想就是当教育家。因为我从小就对我们的学校教育非常的抵触,我觉得伤害我最深的就是小学的老师,那个时候我就想将来我长大有机会一定要做教育的,但一直没有机会接触到教育工作。我也在想以我个人的能力去对抗传统的教育体制是根本不太可能的,但是从丽娟教育这里,我看到希望,把真正的艺术思维,用一种很当代的方法和大众、家长、社会来交流,从原来的那种教育模式解脱出来,所以我觉得民间的力量去改变教育,可能是唯一的希望!

 

我很喜欢建筑,我的艺术创作跟建筑有很大关系。和很多建筑师朋友接触的时候,我发现爷爷辈的建筑师艺术修养很高,水彩、舞蹈、交响乐都很了解,但像我们父辈的这些建筑设计师,他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技术性人才,认为艺术是很难理解。但是在同龄的70后的建筑师都是偏文艺青年,喜欢文艺、艺术。所以我觉得就是中国的艺术教育是断代的,那么到现在为止才慢慢恢复。那我想说的跟家长说,学习艺术,其实并不一定要让孩子成为艺术家,当学习艺术以后,对人文学科是打开一道大门,无论将来做政治家也好,做银行家也好,艺术的修养让孩子对这个世界多了一些看法,而艺术家跟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艺术家看待事物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当我们让孩子去学艺术的时候,不是要真的成为一名艺术家,而是让他学会另外一套主流社会之外的看世界的方法

 

丽娟实验艺术教育和别的艺术教育机构很不一样,因为创办者本身是艺术家,而艺术总监大非老师本身也是一线的艺术家,这会给艺术教育带来先进的艺术理念。而这种理念应该向全社会推广,那是一种很大的力量去改变一个社会,这种艺术教育打通很多热爱艺术的家长和小朋友对世界对艺术认识的一个通道。

 

 

 

联系我们

我们衷心的希望你成为其中的成员,发挥你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 在线提交